一、症状识别
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薹。在叶片上,初生淡黄色斑点,扩大后为椭圆形病斑,边缘深褐色,外围有黄色晕圈,中央部分由黄褐色变为灰白色。在高湿的环境下,常长出淡红色霉层,干燥时,病斑破裂。在花薹上,其症状与叶片上相似,有时几个病斑相连,长达10多厘米,受害部位往往凹陷,表面上长出粉红色的霉状物。花薹被害后,如果病斑数多,会影响花薹生长和花蕾形成,甚至使花薹折断枯死。
二、病原
该病由真菌侵染所致,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15-20℃,病菌除为害黄花莱外,还寄生于大麦、棉花、蚕豆等作物上引起根腐,也寄生于谷子上引起种子腐烂。
三、发病规律
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枯死的叶片上越冬。分生抱子借气流传播,萌发时产生芽管,侵染叶片和花苗,潜育期3天,6-7天又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,进行再侵染。栽植过久,菜株衰老,发病后补偿能力差,而且病菌积累也多,因而病害发生也严重。偏施氮肥,叶片生长柔嫩,成熟期延长,加重发病。粘重土壤,透水性能差,菜株根系生长发育不良,降低抗病力。管理粗放或未进行中耕除草,也易发病。
四、防治方法
1.发病严重的地区应选种抗病品种。如细叶子花、重阳花、冬子花等。
2.加强田间管理,培育好幼苗。合理施肥,多施农家肥,并深挖土,使幼苗健壮;清除地上病残体,采摘黄花后及时割苗,集中烧毁;做好开沟排水工作,防止明涝暗渍;春季新叶大量发生时,少施或不施速效氮肥,防止叶片生长过快,组织过于幼嫩,容易被病菌侵染。
3.发病期间及时喷药。常用药剂为:1%波尔多液;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;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。每10夭左右一次,共2-3次。